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8年06月06日   信息来源:内蒙古经济信息网
A+ A-

  内容摘要: 2017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8.2%,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0%,有力地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来说,把握好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大趋势,主动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意义重大。当下,应着力突破要素制约瓶颈,从扩大有效需求和提升供给能力两个角度出发补齐短板,才能做到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制约因素  高质量发展
  
   一、存在问题
  (一)总量偏低
  2016年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为4759.63亿元,占GDP比重为25.5%。从国际通常水平看,每1元工业增加值需要1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目前我区工业增加值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0.61,生产性服务业有效供给缺口接近40%。
  (二)结构偏向传统产业
  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上,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2015年,内蒙古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63.24%,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10.6个百分点,但仍然比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占比高26.5个百分点。
  (三)质量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的龙头企业较少,市场号召力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产业层次较低, 生产性服务供给品种相对不足,带动支持作用有限。在2016年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中国服务外包百强成长型企业及中国物流企业50强等榜单中,均未有自治区企业上榜。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仅有包商银行一家企业入围,居第49位。
  (四)集聚效应有待发挥
  内蒙古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起步晚、产业基础薄弱,目前集聚区规模偏小且以传统产业为主,物流园区、产品交易市场数量偏多,自治区级科技创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却只有15家,有待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二、制约因素
  (一)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
  一是产业的低水平发展模式造成“服务内置化”现象比较严重。2016年,内蒙古能源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3.4%,制造业产值占比仅为60.5%。内蒙古产业的低水平发展模式直接造成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内部完成生产性服务环节,使得大量本应市场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变成了制造企业自我提供服务,压抑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降低了服务业的效率和质量。二是制造业产业集群企业数目的缺失。内蒙古制造业法人单位数目相对较少,只有江苏省的4.2%,浙江省的4.65%,广东省的5.19%,山东省的7.11%,制造业产业集群企业数目的缺失,直接导致了物流、信息、金融等生产服务业需求不足。
  (二)市场化程度低
  一是综合市场化指数低。根据《中国市场化八年进程报告》显示,尽管从2008年到2014年内蒙古的市场化程度有小幅度提升,但2014年总体排名仍为全国倒数第4。服务业是对市场化程度比较敏感的行业,内蒙古在市场分配资源的比重以及减少政府对企业干预等方面表现较差,相关行政审批手续的便捷化程度不高,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不足,科技市场化进程滞后,导致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很不够,现代服务业缺乏足够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效率低下。二是服务业市场主体明显缺乏多元化。以服务业固定投资为例,内蒙古服务业投资结构明显表现出“国有大、民营小”的格局,2015年服务业国有固定资产投资达55.12%,远高于全国34.18%的占比,服务业私营和个体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占到15.64%,远低于全国的22.71%。
  (三)信息技术水平落后
  内蒙古相对滞后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及较低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限制了企业创造新的价值和降低生产成本,制约了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等服务业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2016年内蒙古互联网普及率为5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低于北京25.6个百分点,在工业应用指数及应用效益指数上的表现较差,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城市竞争力较低
  目前中国城市间竞争的总体情况可以用“异常激烈”来形容,“国家中心城市”正成为新一轮政策竞争的焦点,前20%的地级及以上城市集聚了全国近3/5的财富,经济进入快速集聚阶段。在2016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方面,内蒙古排名最靠前的鄂尔多斯市仅列第85位; 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以及经济活力方面, 内蒙古排名最靠前的包头市位列第31位;在生态城市、知识城市竞争力等方面,内蒙古排名最靠前的呼和浩特市仅位列第40位。城市服务功能的匮乏和体制环境的不健全无法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如信息咨询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转移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及条件。
  (五)要素支撑体系不健全
  一是人才要素。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相对滞后,金融、管理咨询、会计法律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长期面临中高层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制约。二是资金要素。2016年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9.6%,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仅占0.8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仅占0.62%。对现代服务业和新兴行业的投入偏低,直接导致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后劲不足。三是技术要素。内蒙古规模以上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比例很低,具有产业特色的高水平研发机构数量偏少,企业重生产经营、轻科技创新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技术创新能力较弱。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仅为3.7%,有R&D活动的规模以上企业占比仅为7.3%,仅有3.1%的企业有新产品销售,内蒙古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企业比例均低于西部地区和大部分省市。
  (六)政策约束有待破解
  作为欠发达资源型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依赖型、投资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扶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之间缺乏相应配套,部分政策存在“有政策、无细则”的问题,对重点产业发展引导不够。政府对于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大部分中小企业对相关的扶持政策一知半解。数据显示,2016年一、二、三、四个季度,内蒙古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受益于相关政策的帮助和支持的企业比重依次为16.6%、18.8%、17.7%和17.4%,受益企业比重不足两成。
  三、对策建议
  (一)扩大生产性服务业需求
  1.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传统资源型产业的战略重组,借鉴上海钢铁交易中心项目等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经验,重新整合资源要素,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对技术、设计、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创新及投入,强化研发设计、运营管理、检验检测等服务环节,不断延伸产业链,促进煤炭等行业发展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促进制造业主辅分离,选择行业优势明显、配套服务需求大的龙头骨干企业进行先期试点,鼓励支持企业组建相关领域的科技研发服务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服务,利用现有仓储、运输等资源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等。
  2.发展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及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具有先导性、迫切性。节能环保产业可以满足内蒙古市场对三废处理、脱硫脱硝等节能环保技术需求,也包括新能源汽车等新型制造业及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环保服务业,涉及绿色信贷、环境产权交易等现代金融服务业,这些产业本身就是生产性服务业。高端装备产业可以满足内蒙古清洁能源、新型化工、农牧业等产业发展及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市场需求,而且,与装备制造产业密切相关的研发设计和系统集成、设备成套与工程总包、安装调试、维修保养、仓储物流等配套服务有助于形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吸引相关产业链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聚。大数据云计算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内蒙古造业的产业竞争力,而且能够切实刺激研发、销售、消费等市场需求。
  (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有效供给能力
  1.推动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发展。推动“内蒙古制造”向“内蒙古智造”转变,围绕商品交易、服务供给等关键环节,推动大宗商品现货交易网络平台、仓储物流平台、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等服务平台建设,在钢铁等大宗交易、文化创意、物流供应链、跨境贸易、农业产业链等领域培育一批与优秀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如,推进“互联网+”物流高效发展,鼓励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和配送调配体系,提升物流运转效率;发展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与数据挖掘服务,鼓励建设第三方大数据平台,面向制造企业提供精准营销、个性化定制等新型服务。
  2.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一是以“呼包鄂”城市群及赤峰、通辽等其他区域中心为重点,构建产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突出、二三产业融合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发展格局。二是借鉴上海等发达地区的经验,着力将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打造成“产、城、人”和谐共生的产业综合体,盘活低效利用土地,以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自治区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三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构筑公共信息平台,建立集聚区标准与考核评价体系。
  3.健全要素保障体系。一是积极推进实施开放的人才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留住年轻人才。增强人才教育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际需求的对接,尤其是加快信息技术、金融、现代物流、科学研究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二是加强财政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支持,设立制造业企业服务化发展引导基金,对大型制造业企业的重点服务化项目给予贴息或补助;设立制造企业服务剥离发展引导基金,重点扶持大型制造业企业服务活动外置形成的生产线服务业集聚区,包括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等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构建以企业为研发主体、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机制,整合相关科技信息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四是盘活土地要素,鼓励通过对城镇低效用地的改造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从工业转向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土地若干年内可按原用途使用。五是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对出台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政策进行集中梳理,并加强在企业间的宣传,政策中凡涉及简政放权、优惠让利等措施,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以便操作。在用足用好国家给予的政策空间的同时,大胆借鉴外省市的经验,完善支持企业创新转型的配套政策,如引导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手段开拓国际市场并给予资金扶持,支持节能环保服务项目以预期收益质押获得贷款等。


                                       (作者:祁静 康磊?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 蒙ICP备05000248号
  • 技术支持:内蒙古凌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